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為什么有的孩子到美國上學會變了一個人?

2017/06/28 18:07:18 編輯: 美國 瀏覽次數(shù):672 移動端

最近,在美國見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這兩年陸續(xù)搬過來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上學。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樣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劇增,另一方面是夫妻處于事實上的兩地分居狀態(tài)。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開心了。我理解他們的心態(tài)。這些孩子如果在國內(nèi)讀書的話,可能連考上211大學的可能性都不大,雖然他(她)們父母的成就很高。但同時我也感到一陣悲哀。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沒有充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至少沒有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

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兩國的教育目的不同。美國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或優(yōu)秀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學校 它們接受州政府的財政支持 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質(zhì)。因此,美國各級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如何減少學生的反社會行為。即使一個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會傾向,也會及早發(fā)現(xiàn)和干預。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yǎng)未來的領袖,當然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公民教育。

其次是允許學生犯錯。美國人認為,任何人都會犯錯,即使是圣人也會如此?!妒ソ?jīng)》中的一則故事在美國文化中的影響極大:人們要把一個妓女用石頭砸死,但耶穌說, 你們中間誰是從來沒有犯過錯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于是所有的人都默默離開了。耶穌對妓女說: 你走吧,我定不了你的罪,沒有人可以定你的罪。因為沒有人從未犯過錯誤。 在美國人看來,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錯,而是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對錯誤造成的后果承擔責任,對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到傷害的人真誠地道歉 道歉是美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到了這些,一個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錯誤,自己也會坦然面對,至少不會心里不安 當然,還是要盡可能避免犯錯誤。面對人們犯錯之后的精神壓力,美國社會提供了兩項重要機制予以幫助:一項是宗教懺悔。一個人有了罪惡的想法,做了錯事,可以去對神父說。神父會替他(她)保密。如果僅僅是只有想法還未付諸行動,神父還會進行勸阻。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把自己的秘密說出來后,往往會如釋重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為焦慮等原因而可能導致的反社會行為。另一項機制是心理治療。美國人認為,許多事情自己是無能為力的,特別是來自精神方面的壓力,必須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他(她)們的口頭禪是: 你需要幫助。

相比而言,中國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政治意識的塑造和專業(yè)技術的訓練。前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對黨的事業(yè)的忠誠,后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滿足工業(yè)化建設的各種專業(yè)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說法是 又紅又專 。這種根源于前蘇聯(lián)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大學的教育實踐中, 紅 的職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完成, 專 的職能由細分的專業(yè)化教育完成。在基礎教育階段,老師非常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和訓練,以及針對考試而進行的各種技巧訓練,等等。為了保證教學秩序和便于管理,老師更喜歡聽話的孩子,很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許多學生到了大學課堂上,還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還會害羞臉紅。這就是為什么和同年齡的美國學生比起來,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極為扎實,但很少能夠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并且往往顯得老氣橫秋,缺少孩子應有的活潑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出人頭地,比別人強,向更高的地位攀登。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是這樣,學生對自我的期許也是這樣。而且越是出身貧寒的家庭,這樣的愿望就更為強烈。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視別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沒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比別人強才行。家里再窮,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比隔壁老王 可能有錢也可能沒錢,有錢的話感覺更強烈 家的孩子好,心里就充滿了幸福感,生活就有了奔頭。反過來,家里再有錢有權,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在別人面前就抬不起頭來,至多會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好的成績也照樣能生活得很好。即使孩子再沒有興趣,也一定要讓他(她)上幾個鋼琴、舞蹈、美術和跆拳道班,等等,這樣在和閨蜜八卦時,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優(yōu)秀,教育有多成功。學生要成為班里、學校乃至市里省里的第一,成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敗。幼兒園要上最好的,小學要上最好的,中學要上最好的,大學要考北大、清華,進了北大、清華之后還要一定進哈佛,中國的家庭就在為了實現(xiàn)這樣一個又一個目標而奮斗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子女的教育。參加工作以后,目標就變成了科長、處長、局長(或者是部門經(jīng)理、副總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等等。翻開中國人的簡歷,可以看到人生的軌跡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職務臺階組成,卻很少看到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一個崗位上取得了什么成績,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自己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和進步,等等。

其實,中美之間在教育觀上存在上述差異并不奇怪。美國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人口數(shù)量不大,因此在教育問題上就會比較從容。中國的資源,特別是各類優(yōu)質(zhì)資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數(shù)量實在過于龐大,必然在教育問題上比較緊張,更加強調(diào)競爭性。因此,許多看起來在美國實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中國卻根本實現(xiàn)不了。問題的關鍵在于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超額需求太大,我們投入不起。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