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申請經(jīng)驗分享.

2017/07/25 23:29:36 編輯: 瀏覽次數(shù):735 移動端

  作者介紹

  黃薇燕:現(xiàn)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攻讀碩士學位。

  寫下這個標題,我先作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

  申請背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yè),GPA 3.47/4.0, GRE 1310(510+800)+3.5, GMAT 650(27+51)+5.5, TOEFL iBT 105(26/26/23/30) ;大學期間所獲重要獎項:第十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海市二等獎, CCTV 2007迎奧運“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上海賽區(qū)優(yōu)勝獎,學校獎學金若干;社會實踐志愿活動以及實習若干。

  申請方向: 商學院會計碩士

  申請學校: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Bentley Colleg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randeis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oston College ( 7 schools in all)

  申請結果:

  錄取學校: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aster of Accountancy(決定去)

  Bentley College, 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

  等待學校: Boston College

  拒絕學校: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randeis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Postpone One Year)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英語專業(yè)本科轉商科會計碩士,很多人覺得不太現(xiàn)實,甚至覺得只是偶然,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申請的道路盡管充滿著諸多坎坷和阻礙,但只要有堅定的意念,只要申請的是美國研究生院,我們就可以把這份偶然變成必然。

  首先我們要轉變一下中國人的慣性思維,認為為了使申請更方便,錄取的幾率更高就必須去選擇本科的相關專業(yè),或是去選擇非常冷門的專業(yè)。但是出國留學是一筆教育投資,我們要在這個投資上獲得最大的產出,必須要在選擇專業(yè)上考量清楚。如果選擇了一個不好就業(yè)的專業(yè),或是連自己都不感興趣的專業(yè),那么到了美國就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也許有人會說,我先去了再說吧,聽說美國轉專業(yè)很容易的。對于這個問題我聽到的說法也不一樣,不過大多數(shù)在那里的中國學生都表示研究生轉專業(yè)并不是很容易,要經(jīng)過系里面同意。再說研究生只有兩年的時間,即便轉系成功了也必定要在第二年至少第二個學期才能開始上課,這樣就多花了很多生活費、書費和雜費,得不償失,還不如在申請的時候就一步到位,直接讀自己想讀的專業(yè)。

  進入正題說說我自己吧。我和GW還算是很有緣份的。去年10月份,GW參加了在上海的World Graduation School Tour,一般來說GW是不參加此類活動的,但去年可能是受了邀請而盛情難卻,第一次來上海參加巡展。我本來就打算申請GW的會計專業(yè),因為事先了解過GW會計系招收沒有任何商科背景的學生,我給自己的定位也正好在50-100名的綜合性大學,這樣一來我就有了機會直接和GW的admission officer交流,詢問錄取和申請情況。

  那天GW的展臺是最熱鬧的,負責GW招生的一個美國人被圍的水泄不通(由于GW是那天所有參展學校中最好的一個),我等了很久終于等到了機會發(fā)問,把事先準備的問題一骨碌都提了出來,如會計系對GMAT, TOEFL的要求,教學模式,學校整體師資,錄取學生的平均年齡,甚至連WDC的氣候也提到了,雖然我提的這些問題在學校網(wǎng)站上都可以查到,但美國人都比較健談,又引申出來很多話,介紹了他們學校的整體概況。

  我很明確地表達了我想申請GW的意愿,還提了一些寄送材料方面的問題,得知GW采取的是rolling admission system的模式,也就是說材料先到先審,過幾個星期就給結果的。好好利用Rolling system是對于像我一樣背景并不是很強,又是轉專業(yè)來說的人非常關鍵的一步。在教育展之后的幾天內,我就將GW的申請材料全部準備妥當寄出,11月底我網(wǎng)申系統(tǒng)就顯示了:your admission decision is available online, 點開的第一個單詞就是大大的

CONGRATULATIONS! 當時的心情只能用“爽”形容了!

  Bentley College的admission在1月15號那天到來,當時也很興奮,因為Bentley的會計是美國非常有名的,比GW好很多,可是后來考慮到Bentley不是綜合性大學,還是決定去了GW。按理來說Bentley的就業(yè)前景要比GW樂觀,但我當初決定去美國讀書的一個因素是想體驗一下完整的大學生活,所謂“完整的”,就是要人多,男女比例平衡,專業(yè)齊全,如果進了Bentley,我仍然是無法彌補本科在上外讀的遺憾,所以就這樣單純地放棄了Bentley。

  我申請的其他幾所學校結果都不盡如人意。USC純粹是用來碰運氣的,申請人多而且競爭激烈,最終被拒了也是合情合理的。Brandeis今年申請的人太多了,我盡管趕上了第一輪,但當時已經(jīng)12月中旬了,人家早寄材料的人11月就寄完了,所以我最終被列為qualified, 但他們已經(jīng)沒有多的名額給我了。MSU這個學校比較奇怪,雖然綜合排名不是很高,但它的商學院非常好,MSA的要求也很高,而且偏向于招本國學生,被拒也可以理解。

  NCSU這個學校我開始也比較看好,自己的要求非常符合,而且州立大學學費便宜,不過后來它給我的拒絕信說我是qualified,但由于我沒有讀過某些會計的課程,建議我第二年修好了再申請,他們將把我的材料保留一年。這家的拒絕信還算蠻獨特的,不過已經(jīng)決定了去GW,對它也就沒有留戀了。

  Boston College在我望穿秋水時把我列入了Waiting List,不過一般WL就等于是默拒,再加上它家學費實在是天文數(shù)字,我就不對它家再有奢望了。

  Tips:大家在準備申請的過程中除了論壇,學校主頁或是各高校的BBS,另外一個了解學校的很好途徑就是教育展,平時要多關注報紙的相關留學信息,就算不想去這些學校,去了解一下情況也是好的。

  另外,申請一定要趁早。Brandeis的經(jīng)驗刻骨銘心,我們不要以為第一輪寄算是很早了,因為有人比我們更早,很多商學院都采取的是先到先審的政策,這點與理科文科不同,所以晚了一步,就算再牛,美國人也不可能把前面錄取的人給刷下來把名額給你的。

  以上講了我的一些申請過程和結果,接下來就總結一下個人申請的幾點感觸:

  1。思路要開闊,信息渠道通暢多樣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碩士學歷將會是最終學歷,博士一般也不會再轉專業(yè),所以在選擇專業(yè)上我們要好好考慮一番,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咨詢一些在國外生活學習過的親戚朋友,學長學姐,畢竟我們現(xiàn)在沒有正式踏入社會,接觸的層面有限,聽聽他們意見可以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

  另外報紙上刊登的留學講座,簽證講座若有空可以和同學或是父母一起去聽一下,這些講座一般都是由中介舉辦,目的也無非就是贏得客戶。我不主張依靠中介申請,可是這些講座本身是免費的,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了解留學的基本信息,節(jié)省很多找資料的時間,在這些講座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和學校。

  2.不要太自戀,也不要看輕自己,命運在自己手里

  有些同學會比較自豪于自己的某一項成績,并且一直津津樂道,如很牛的GPA,或是很高的GT成績,這些在申請時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絕對的。還有些人會說我的學校是“211”工程的,比二本的學校好很多,這在申請的時候等于沒用。在老外眼里除了那幾所最牛的,其他都差不多,所以不要在學校是不是211或是某個成績上面糾纏半天。

  有多同學在申請之前一定會去咨詢中介公司,這不是不可以,我在去年也幾乎跑遍了上海的所有中介公司,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了解信息的一大途徑。中介的話不能不信,但更不能全信。如果中介的人過分打擊你后,給你推薦一個學校,或是過分吹捧你,給你推薦很牛的學校申請,這時候你就要警惕了,不要被他們迷惑了。

  中介作為一個行當它是要賺錢的,它的目的就是針對不同的客戶實施不同的“營銷手段”,達到相同的目的。對于前一種看似背景不怎么強的,他會直接給你一個你聽也沒有聽說過的學校,然后說這個學校怎么怎么好,他們可以保證讓你錄取,這個時候實際的情況是:你可以進更好的學校。告訴他們你要回去好好想想。

  對于后面一種比較牛的人,原本覺得能夠進前30排名的美國大學就很滿足的,但這時中介說你可以申請前10的,把常春藤的學校一個個報給你聽。人都有虛榮心,一下子就會變得心氣很高,心想:我實在太牛了!我就要他們申請了!但是不要忘記了,中介一定會開出保底的學校,只要他們申請成功一個學校他們就可以賺錢,他們雖然這么多客氣,卻不會在乎你是不是進了你真正想進的學校,你只是他們賺錢的工具,甚至開拓市場的棋子,而美國研究生院,押上的是父母辛苦多年的積蓄和你大學四年的汗水。

  前面說的兩種情況我都碰到過,有打擊我的,也有把我捧得很高的,我都覺得不合常理,所以就決定自己申請,加上本身英語基礎較好,也得到了一些國外的朋友的相助,所以我的申請之路總體還是走得比較平坦的。

  3.隨時與小秘保持聯(lián)系

  美國學校的小秘大多數(shù)是比較友好的,他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回復郵件和接聽電話。有些學校申請的人比較多,可能幾天不回郵件的情況也會發(fā)生,如果著急的話就直接電話聯(lián)系或者再發(fā)幾封郵件騷擾他/她。簡單地說,小秘就是要一直被申請者“騷擾”的,他們的回信可以確保我們的材料有沒有安全寄到,我們還需要寄送什么材料,或者遺漏了什么材料。

  你也可以發(fā)信問小秘要錢(就是獎學金),這時候你的郵件會被forward到系里面專門管錢的教授那里,他會衡量一下你的水平考慮要不要給錢。我也曾經(jīng)試圖給系里面發(fā)信要錢,可惜,或許是背景不夠強大,或許是今年系里面真的像回信中說的“沒錢”,最終沒有成功,但至少試過了,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

  4.Impossible is nothing

  我在前文提到了我們可以把偶然變成必然,因為美國研究生院從來就不會僅僅因為你的本科和碩士不是一個專業(yè)或不是相關專業(yè)而把你拒之門外,美國人看重的是你有沒有能力讀好這個專業(yè),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在personal statement上面盡量詳細地敘述你在這個專業(yè)上面的經(jīng)歷或是潛力。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就要在PS里面盡量把我的本科專業(yè)從一個所謂的“劣勢”變成優(yōu)勢,至于具體的內容就因人而異了,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便海闊天空。

  IMPOSSILBE IS NOTHING!! 在申請的過程中等待等于煎熬,但是熬到拿到錄取通知,然后簽證官笑著對你說: “ You pass!”的時候,一切苦澀將成為過去,擁抱我們的便是加州的陽光,夏威夷的海灘,拉斯維加斯的瘋狂,華爾街的夢想了……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